张贵荣 汪自仁 || 甘肃会宁:“全县一盘棋”让县域高中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导读
甘肃省会宁县发扬“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积极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形成县中内涵发展、特色彰显的良好局面。
2021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县中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作为落实这一文件精神的重要主体,如何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推进所在区域县中的健康发展,成为各县级行政部门需要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作为全省唯一拥有两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西北教育名县,甘肃省会宁县多年来创造了以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也成为全省上下抓教育的真实写照。近年来,会宁县积极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校际均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手段,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县中内涵发展、特色彰显的良好局面。
遵循“三化建设”思路,持续改善所有县中办学条件
近年来,会宁县抢抓“全面改薄”的历史机遇,遵循“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的总要求,按照“信息化建设是前沿,标准化建设是基本,实行现代化是目标”的“三化建设”思路,扎实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优化和县中办学条件改善。
1.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县中硬件水平
近年来,会宁县举全县之力办学校、兴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改善县中的基本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项目投入资金达16亿元。在资金投入的有力支持下,学校内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一间间教室安上了智慧黑板,无线网、护眼灯全覆盖,数字实验室、数字图书馆落成使用,地理教室、录播教室、英语听力教室的配套不再鲜见。学校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县中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2. 搭乘信息化快车,提升县中现代化水平
在新时代教育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会宁也搭乘信息化的快车,树立起欠发达地区办高质量教育的范例。会宁巩固县域内高中联网攻坚行动成果,加快学校网络提速扩容,提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效率;同时整合全县教育教学资源,搭建教育教研平台,助力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优先支持高中实现教学方式现代化。如今县域内五所高中,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全面覆盖,智慧黑板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
3. 加强行政引领,推进县中高品质发展
2021年,甘肃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全省遴选17所“三新改革”示范校、17所甘肃省卓越高中,会宁一中名列其中。会宁县以此为契机,提出同步建设“卓越高中”的方案,并围绕“卓越高中”的办学要求,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为抓手,组建县中联盟,促进五校联动,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完善“卓越高中”教师协同培养引领机制,打造适应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教师队伍。
落实教育公平原则,构建全县高中均衡发展机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会宁县一直以来坚持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形成一中全面建设卓越高中、二中整体搬迁老校换新颜、三中做强农村教育品牌、四中“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五中“成人成才、全面育人”的良好发展局面。
1. 以“一盘棋”思想保证教育投入均等
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过程中,会宁县以“一盘棋”思想,兼顾每所学校的实际需求,保证教育投入机会均等。如针对会宁二中占地面积小、设施设备老化的问题,采取“腾笼换鸟”策略,在北城区征地200亩,投资2亿,建设新校区;针对地处河畔镇、具有百年历史的农村高中会宁三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拨付近千万为其建设塑胶操场,改善办学条件。对其余几所城区县中,则通过搭平台、给政策、强硬件的方式,实行“一校一案”策略,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2. 以均衡分配机制保证生源分配均等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招生管理,落实属地招生政策,完善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招生办法”。会宁县在实践中坚持“两随机一公开一榜走”的招生办法,按照“城乡均衡、机会均等、体现公平”原则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分流,保证县中生源分配的基本均衡。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每所优质高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依据初中在校生数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在高中录取过程中,针对所有中考生先按报考志愿,依据考生排位分由高到低按“S”形进行一校一生随机循环分流,再由各高中随机抽取分流学生名单;分流结束后,录取学校要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张榜公示录取结果。
3. 以良性竞争机制激励县中齐头并进
全县以教育督导、教育调研、质量监测为抓手,鼓励县中之间开展良性竞争。同为省示范学校的会宁一中、二中,同为市示范学校的三中、四中、五中,在统一招生实现生源均衡的前提下进行办学质量竞争,在集体教研实现师资均衡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质量竞争,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协同育人质量竞争。全县以此激励各县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多样特色、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势头,促进会宁教育整体品牌质量的提升。
秉持教师为本思想,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会宁县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县中发展提升的重要抓手,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
1. 实行增量提质策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会宁县委县政府于2018年修订了《会宁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会宁县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行动实施方案》,并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包括“青蓝工程”“师资提升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和“五个一”人才引进工程(即引进100名博〈硕〉士研究生、100名免费师范生,协议定向培养100名免费师范生、1000名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和1000名普通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十三五”期间,会宁县依托“五个一”人才引进工程项目补充教师947人,其中研究生117人、免费师范生23人、省部共建师范院校毕业生268人。此外,会宁县还加大区域内教师和干部轮岗交流,近三年共计组织955名教师交流轮岗,选派72名骨干教师参与“三区”人才支教,调整交流208名管理干部,有序推进了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使用。
2. 推进“教研训督评”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研训质量
为落实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会宁县积极筹建教育研究院,并通过引进来教、走出去学、坐下来研,推进区域内教、研、训、督、评一体化建设。在教研方面,县教研室不断加大教学视导力度,经常性地深入教学一线问诊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学术讲座、观摩研讨、学科竞赛等活动。在督导方面,县督导室将专项督导与常规督导相结合,深入学校开展办学督导,并及时准确地通报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同时,会宁县还在县中成立九大学科基地,要求各县中成立本校学科教研中心;同时加强多校协同,形成县域内一体化教研体系,促进县中办学质量提升。
3. 开展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目前在我县范围内,开展特色校本培训已蔚然成风。如会宁一中依托“双百工程”(百课百题)提升师资水平,“百课”是指教师每人上一堂课,然后通过集体观摩、问诊、研究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百题”是指教师精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微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集中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厚植教研土壤。除此之外,会宁二中形成“三教三成”师生同发展教研模式,会宁三中以课题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会宁四中总结出“三案六环节”教学法较好地解决教学相长的问题,等等。
坚持五育并举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会宁县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并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
1. 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健全立德树人机制
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会宁县始终注重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办好“三色县中”。一是依托会师圣地办好“红色”县中,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二是依托文化名城办好“绿色”县中,把崇文重教的教育土壤培育好;三是依托教育名县办好“金色”县中,把“三苦两乐”教育精神发扬好。在这一工作思路的引领下,各县中大力实施“书香校园”工程,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传承会师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园艺术节和科技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以劳育德,以体益智,以艺冶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面、全程育人
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中,会宁县坚持德育为先,构建“118协同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落实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系统,建设起包括学科课程、体艺课程、社团课程在内的八类育人课程,最终实现全员、全面、全程育人。该成果还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与此同时,各县中也在德育内容和形式方面积极创新,形成各自的工作特色。
3. 营造乐学上进氛围,激励学生勇于追梦圆梦
如今,得益于当地良好的教育土壤、父辈的言传身教、社会的熏陶感染和学校的长期培养,敏而好学、奋发进取、积极向上成为会宁学生普遍的品质和性格,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读书之上,乐学、好学、真学。同时,各县中也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一是注重情境激励,通过布置文化墙、悬挂励志横幅等方式,营造文化氛围,激励鼓舞学生。二是坚持活动育人,狠抓激情教育,如通过组织响亮早读、激情踏操、课间讨论等活动,营造乐学上进的育人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会宁教育不断发展提升,就是会宁教育人新的长征。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把“三苦精神”和“两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艰苦奋斗精神与遵循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能动性,争取实现最优目标。这是会宁教育最丰富的内涵,也是会宁教育最宝贵的经验。
蔡润圃 | 山东烟台:整体统筹,推进全域县中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2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